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你的位置:美福娱乐平台 > 新闻动态 > 李大钊与赵纫兰:乱世中的别样爱情,诠释了所有人最向往的那句诗

新闻动态

李大钊与赵纫兰:乱世中的别样爱情,诠释了所有人最向往的那句诗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1:11    点击次数:155

她一下子叫出了他的昵称:“憨坨!”

他略带责备地看了她一眼,声音里带着几分亲昵:“姐,有外人在的时候叫我守常就行,憨坨这称呼留着在家叫吧......”

工人笑着说:“原来您的名字是憨坨。”

她笑盈盈地看着他,打趣道:“真是个傻小子......”

他略带尴尬地笑了笑,道:“你喜欢怎么喊,就怎么喊吧......”

再次刷了《觉醒年代》,看到李大钊和妻子赵纫兰的日常生活,感觉就像穿越到了那个年代,亲身体验了他们充满生活气息的日子......

老话说得好:“穷时的朋友不能忘,一起吃苦的老婆不能丢。”可现实中有多少人真能做到?不少人找了新欢,还借口说是因为“聊得来”。看一个人的行为,就能看出他的品性。李大钊先生的学问、人品和勇气,都让人打心底里佩服。

1889年10月29日,李大钊出生在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的一个富裕家庭,他还有个名字叫李守常。那时候,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,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。李大钊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,母亲也在一年后离开了人世,照顾他的责任落在了祖父李如珍肩上。

失去儿子对老人来说是巨大的打击,加上奶奶长期卧病在床,爷爷不忍心看着家族衰败,于是决定给李大钊找个媳妇,希望能重振李家昔日的辉煌。

李如珍有个同村好友赵家,他家女儿比李大钊大六岁,性格温柔,小名叫纫兰。这名字是她爸从《离骚》里“纫秋兰以为佩”这句话挑出来的。两家条件相当,彼此熟悉,长辈们对这桩婚事特别满意。

1899年,李大钊娶了赵纫兰。当时他才10岁,管她叫“姐”,而她不到16岁,称他“憨坨”。

李大钊从小就很聪明,四岁就认字了,七岁进了私塾,十岁就结了婚。为了将来能考上功名,给家里争光,他读书特别用功。赵纫兰的人生才刚开始,她一直遵循着老辈子的规矩,觉得女孩子不用读太多书,只要贤惠就行。她没上过学,字也不认识几个,但她有那个年代好媳妇的特点:温柔、安静、孝顺公婆、对丈夫也很体贴。

赵纫兰刚嫁进李家,第二天就换下新娘装,穿上平时的衣服开始操持家务。没过多久,原本因为李如珍年纪大管不了而乱糟糟的家,被她收拾得整整齐齐。李如珍看着这个勤快的孙媳妇忙里忙外,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。

1902年,年仅13岁的李大钊首次参加童试,结果没考上。回家后,他一直情绪低落。赵纫兰看到这情况,没多问什么,只是默默做了他喜欢的饭菜,并鼓励他别灰心,继续加油。

三年内,李大钊的爷爷奶奶接连去世。此时,李家因长期缺少主要劳动力,经济状况十分困难。爷爷李如珍去世前特意叮嘱,自己的丧事从简,省下的钱一定要用来供李大钊上学。

出乎小两口意料的是,李大钊的姑姑明知钱是留给孩子上学的,却带着一帮亲戚来闹事。她打着孝顺的旗号,非要他们大操大办葬礼。说白了,他们就是想借机把李家的财产挥霍一空。

“孝顺是最重要的美德”,这个道理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。李大钊和赵纫兰这对年轻夫妻,显然斗不过那些人,最后葬礼还是按照他们的安排进行了。

葬礼一结束,李家就彻底陷入了经济困境。

李大钊提出要退学,不想再让“姐”为他的学业受累。但赵纫兰态度坚定,她坚持要让李大钊继续读书,自己会打理好家里的一切。为了维持生计,赵纫兰开始变卖家当,到处借钱,还去有钱人家打零工,用这些方式支撑家庭开销。

多亏了赵纫兰的执着,李大钊才能继续他的学业。

那年秋天,李大钊的祖父刚过世,他就去参加了童试。没想到,这次他不仅过了第一关,连县试和府试也一路绿灯,最后进了永平府中学堂。赵纫兰得知后,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。作为李大钊的妻子,她觉得自己这六年的付出没白费。丈夫有了出路,她和这个家也就有了盼头。

六年时光,李大钊深深体会到了妻子支撑家庭的坚韧与信念。她内外兼顾,做事利落,在重大决策和学业支持上展现了智慧与果断。他暗自下定决心,这辈子一定要好好待她。

1907年夏天,李大钊去天津参加考试,成功被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录取。同年,赵纫兰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。但不幸的是,孩子不久后夭折了。当时,李大钊正处于学业的重要阶段,赵纫兰没有让自己沉浸在悲痛中,反而表现得异常坚强。她安慰着伤心的李大钊,鼓励他继续深造,而她自己则在家想尽办法筹集学费。

如今我们明白,李大钊之所以踏上求学之路,是因为他心中牵挂的不仅是自己的家庭,而是整个国家的命运。赵纫兰或许并不完全理解丈夫忙碌的意义,但她深信,只要“憨坨”决定的事,就一定是正确的。作为妻子,她唯一要做的就是坚定地站在他身后,给予全力的支持。

这六年里,赵纫兰过得很开心。

赵纫兰和李大划的第一个孩子李葆华在1909年冬天出生。两年后,也就是1911年,他们的女儿李星华也来到了这个世界。到了1913年,赵纫兰又生下了一个儿子。

这几年,他俩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。从两小无猜到恩爱夫妻,虽然日子不宽裕,但那份甜蜜,真是比神仙还让人羡慕。

然而,男人的抱负怎能局限于家庭?1913年中秋前,李大昭回家后突然告诉妻子:“姐,我打算去日本留学。”出乎意料,赵纫兰并未追问原因,只是询问需要多少费用。

李大钊赴日深造,进入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学,家中三个孩子全由赵纫兰独自照看。刚开始,这个从不言败的女人日子过得很苦,未满一岁的小儿子因病夭折,让她备受打击。为了抚养好葆华和星华,她变得更加谨慎小心。

李大钊在日本待了整整三年。

这三年来,他从未因自己的成长而忽视或轻视妻子。相反,求学期间的高昂开销让他深刻体会到赵纫兰维持家计的艰辛。她不仅忍受着夫妻长期分隔两地的煎熬,还要操持繁重的家务,同时时刻为他提心吊胆。这一切都展现了她坚韧不拔的品质。

李大钊在妻子身上看到了女性的温柔、善良和体贴,这些品质让他明白,一个幸福的家庭离不开这样贤惠的女主人。所以,当他留学三年后成名,有人建议他抛弃原配时,他坚决拒绝了。

赵纫兰的独特气质深深吸引了李大钊,而李大钊的远见卓识也让他对赵纫兰另眼相看。

因为意见不同,李大钊辞去了工作,这才有机会回家住一阵子,和家人团聚。夫妻俩分开好几年了,见面不容易,赵纫兰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重逢的快乐,李大钊就又出发去为国家奔波了。

他接着去了北京,办起了《宪法公言》和《甲寅日刊》,还跟陈独秀他们一起搞了个《新青年》。这么干就是为了让老百姓醒醒,明白现在得赶紧救国家。

这种全身心投入救国的热情,自然顾不上家里了。

没过多久,赵纫兰因为长期操劳病倒了。李大钊得知后立刻赶回家,细心照顾她两个多月。直到她彻底恢复健康,他才放心地回到北京。

李大钊深知"国与家"密不可分,没有国家的安定,家庭就失去了根基;而家庭的和谐,也是救国的重要力量。他始终在救国与顾家之间寻求平衡,既心系国家命运,又不忘家庭责任。

1918年初,李大钊开始负责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工作。这段时间对他来说意义重大,他不仅推动了图书馆的革新,还为师生们的学术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
担任图书馆馆长后,李大钊有了稳定的薪水。他趁假期回乡,给妻子赵纫兰庆祝了34岁生日,一家人也一起过了个团圆年。这时候,李大钊和赵纫兰商量着把家搬到北京,好让全家能长期团聚。暑假一过,赵纫兰就开心地带着葆华和星华,跟着李大钊搬到了北京。

新文化运动那会儿,思想解放,新旧碰撞,不少人纳闷,李大钊一个大学教授,咋会娶个不识字的农村媳妇?但李大钊跟留学回国时一样,从没嫌弃过妻子赵纫兰。家里一来客人,他就帮赵纫兰换好衣服,郑重其事地把她介绍给大家。

李大钊始终珍惜与赵纫兰共患难的真挚感情,从未动摇。他曾说过,爱情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部分,应当让它自由、神圣而崇高。

他这样描述赵纫兰在他心中的地位:“她在我生命里无可替代,既是我的伴侣,又像妈妈和姐姐一样照顾我。”

赵纫兰随丈夫到北京后,眼界逐渐开阔,思想也有了提升。李大钊常在家里和同志们讨论事情,赵纫兰总是守在门外放哨,偶尔还帮着传递消息。她为人勤恳,心地善良,做事也很有分寸。

日子一长,赵纫兰在李大钊的圈子里赢得了满堂彩,大家都觉得她是个称职的好妻子、好母亲。

尽管有了收入,李大钊一家还是过得紧巴巴的。这主要是因为李大钊为人慷慨,常常接济穷学生和工人。那时候,毛泽东刚从湖南到北京,没工作没住处,是李大钊帮他找了份北大图书馆管理员的活儿,还时不时借钱给他过日子。毛泽东第一次接触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,也是通过李大钊的引导。

李大钊的一生中,类似毛泽东这样的重要人物并不少见。

李大钊的思想深深感染了赵纫兰,让她开始理解革命的真正意义。她欣然接受了李大钊提倡的简朴生活方式,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帮助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普通人早日摆脱困境,迎来新生。

此时的赵纫兰依旧如往常,在背后给予丈夫无声的支撑。

1927年,中共刚成立,李大钊就挑起了北方党组织的大梁,一心扑在解放中国的事业上。赵纫兰的日子也跟着提心吊胆起来。

真是倒霉,担心的事总是会发生。

李大钊在“五四运动”中表现活跃,引起了北洋政府的注意,被视为“危险人物”,迫使他多次逃往上海躲避。与此同时,李家的生活也陷入困境,被警察和密探严密监视。在这段艰难时期,赵纫兰发挥了关键作用,巧妙应对了各种麻烦。

李大钊遭北洋政府追捕,被迫再次逃离北京。临行前,他担心连累家人,就让妻子赵纫兰带着孩子回乡下避风头。

赵纫兰心里七上八下,生怕丈夫出事,哪能踏实在家待着。

赵纫兰回到家乡不到一个月,党组织的人就找上了门。她透露了李大钊藏身之处,还托人捎了封信给他。信里,她坚持要李大钊找老朋友白坚武帮忙,想办法撤销对他的追捕。但李大钊回信拒绝了,并解释了这个主意行不通的原因。

此刻的赵纫兰不再争辩,泪水在眼眶打转。身为李大钊的伴侣,她深知自己不能软弱。她必须坚强起来,振作精神,好好抚养和教育孩子,让投身革命的丈夫无后顾之忧。

怕什么来什么,事情还是往坏处发展了。

1927年4月28日,得知李大钊壮烈牺牲,赵纫兰悲痛万分,健康日益恶化。然而,为了完成丈夫的遗愿,她不顾病体,四处奔波,一心只想让李大钊入土为安。

六年后,李大钊终于入土为安。党组织决定组织一场大型追悼会,目的是揭露反动派对共产党人的迫害,维护革命正义。赵纫兰全力支持这一活动。

她的话让所有人红了眼眶:"大钊是党的人,他为革命献出了生命。只要党组织有需要,我能做到的,一定全力以赴。"

赵纫兰因长期悲痛和劳累,在李大钊安葬一个月后去世,年仅49岁。她最后的愿望是葬在丈夫的墓旁,好在地下继续陪伴他。

这辈子就为你拼了!

赵纫兰曾对李大钊说:你这一生注定为百姓奋斗,而我的存在就是为了支持你。

战乱年代,这对从小一起长大的恋人,经历了无数艰难时刻。他们互相依靠,共同面对生死,感情深厚而持久。

李大钊和赵纫兰的爱情,真是让人感叹。他们的故事完美体现了那句大家都渴望的诗句,堪称世间最理想的爱情典范。

既不辜负佛祖,也不辜负你!
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